找到相关内容267篇,用时58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教对中国戏曲的影响

    说“因见色,由色生情”。第十三回贾瑞大喊“菩萨救我”以及道士给贾顼的“风月宝境”,充分说明了万物无常,宝境正面是美女,如花似月,宝镜反面是一具骷髅。正反不同,这就是“法皆,诸行无常”。 ...。  佛教,作为宗教的一种,由释迦牟尼创始呈印度。在汉代由印度传入,随着佛教的传入,“万物皆”、“法轮常转”、“因果报应”等等思想,慢慢地为中国士大夫及下层劳动者所接受。于是佛教便和中国的儒、道两教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32156861.html
  • 禅宗对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

    )明代优秀的文艺理论家胡应麟也说:“严氏以禅喻诗,旨哉!禅则一悟之后,法皆,棒喝怒呵,无非至理;诗则一悟之后,万象冥会,呻吟咳唾,动触天真。”(《诗薮.内篇卷二》)事实上,...且静。静故了群动,故纳境。”这是对刘氏“虚而景入”的继承和发挥。刘氏还指出只有万景入胸,才能经过方寸之心的熔铸冶炼,酝酿凝聚成审美意象,塑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...

    不详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00757874.html
  • 佛教对中国小说的影响(下)

    而所以能有此建树,和佛教的传入是分不开的。  第二是常有“”或“无常”的思想。中国传统的儒家讲“经”讲“常”,以为天不变则道不变;道家没有儒家那样热心,可是也并不说常识所认为质实的东西是靠不住的。佛教传入中国,带来一个新的看法,法皆,诸行无常。到南北朝,这个看法使绝大多数人信顺赞叹,虽然说到“奉行”方面,影响的深浅又因人而有不同。深浅不同,表现在行为上当然有种种差异,这里不能深究;但是我们...

    张又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43658148.html
  • 论贾平凹美文中的禅味

    心灵感悟静的美妙,孤独而抑郁的心灵得以慰藉;面对风情客体,主体心灵体悟社会历史现状,民族的精魂;面对世相客体,主体心灵了悟人生事态,法皆。  至于散文创作技巧,贾平凹强调的是“蹈大方而行之”。他说:...一代美文大家周作人式的地道中国士大夫的闲适味也泾渭分明。阅读贾平凹的散文大系,一股禅宗味扑面而来,禅宗般的清静幽的艺术境界令人物我两忘;寓于娓娓叙述与描写中的禅理、禅趣,掩卷而思,让人幡然了悟;追求...

    何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73558346.html
  • 寺庙园林中的禅意

    他们的精神可以超脱尘俗的束缚,忘情地沉浸在澄澈和安宁中,在这点上,名士高僧是一致的,并且是相互影响的:名士的庄玄之道的体味中吸收了佛家万法皆的意识,形成了对淡泊隐逸的崇尚,僧人在佛理视尘世如梦幻般的...了的禅佛教,是摄入了庄玄精神在内的,绝对排除分别取舍和人为造作,纯任本心本性的适意人生哲学。“幸为福田衣下僧,乾坤赢得一闲人,有缘即住无缘去,一任清风送白云。”任他世态变,人情沉浮,禅家只站定在“我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94558477.html
  • 元代杂剧艺术与禅宗文化精神

    ,往往不得不混迹于勾栏瓦舍,流落在下层民间,由于仕途受阻,一些文人将自己的才华倾注到所谓“小道”的杂剧创作中,他们或多或少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,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将佛教“法皆”、“法轮常转”、“因果...向僧团施财。大德五年(1301),“赐昭应宫、兴教寺地各百顷,兴教寺仍赐钞万五千锭;上都乾元寺地九十顷,钞皆如兴教之数;万安寺地六百顷,钞锭;南寺地百二十顷,钞如万安之数”(《元史》卷二十《成宗纪三...

    张婷婷 王宁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35858757.html
  • 与情(六)超越佛智

    佛教为“无理、无力、无体”确是中的之言。   一 个潜心修佛的人,始终没有终极实质价值的体悟,最高境界不外是觉悟成佛,了悟法皆,如幻如化,进入涅盘大寂定,不生不死,达至又如何?不外是无理无力 的...与情(六)超越佛智(三)   作者:梁燕城   从无常转向道的思路   1. 无常理论的弱点   佛法是以无常的体验为本,无常的理论根据则为缘起,由缘起而主张性之说,由的概念配合真常的系统,...

    梁燕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43159962.html
  • 北宗禅与大历诗歌创作

    ,住心看净,起心外照,摄心内证。指此以为教门。”乃指控制精神,疑心静虑,人定之前,缘皆闭,断绝与一切外界事物的接触;发慧之后,证得清净本性,觉悟法皆之理。对此,神会提出了尖锐的批评。他首先认为:...的境界中息心静虑,凝心人定。北宗禅师往往实践这样的禅观。如崔淇《灵运禅师碑》载:“(灵运)山苍然,穷岁默坐。……岭云无心,即我心矣;涧水无性,即我性矣。凝而不生,澹然常寂。”又如神秀弟子义福,“栖置...

    郜林涛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54161769.html
  • 禅宗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影响

    禅道惟在妙悟,诗道亦在妙悟”,“论诗如论禅”(见《沧浪诗话·诗辩》)。明代优秀的文艺理论家胡应麟也说:“严氏以禅喻诗,旨哉!禅则一悟之后,法皆,棒喝怒呵,无非至理。诗则一悟之后,万象冥会,呻吟咳唾,动... 欲令诗语妙,无厌且静。  静故了群动,故纳境。  阅世走人间,观身卧云岭。  咸酸杂众好,中有至味永。  诗法不相妨,此语当更清。”  参寥是北宋禅门的著名诗僧,而苏东坡也是北宋禅林中的著名...

    李豫川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554663053.html
  • 禅境与诗情(3)

    吕岩说:“对境无心不问禅。”心无所住,法皆,何处不得解睨?法即一心,一心生法,骊龙颔下之珠,光华灿烂,月殿蟾宫之桂,影动婆娑,觐面显现,皆为本体自性之表征,何有差误?明眼人见物知心,循相证性,...境以物观物,故不知何者为我,何者为物。  就境界而言,左列诗句和临济的四料拣颇有近似之处:  千山鸟飞绝,径人踪灭;  孤舟蓑笠翁,独钓寒江雪。  这首诗透露出“人存坟”的境界,因为代表外境的千山...

    李杏邨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05364014.html